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圆满举办
2023年2月16日,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举办。研讨会(一)(二)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承办。
来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个相关部门、机构、院校的管理者、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们齐聚一堂,围绕“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重塑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生动、深入的分享,吸引了600余位参会者们到场并展开了积极交流。
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一)
上午,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一)精彩开幕。会议围绕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理念重塑”这一主题,聚焦中外合作办学重塑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主持,她对所有嘉宾和参会者们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并生动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对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钞秋玲教授谈到,“在办学理念、办学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应始终顺应时代之变,坚持中外互鉴、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外人才培养的国际教育新模式和新实践。”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
主旨发言1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为研讨会作了主旨发言。方军副司长首先回顾了中国在过去几年间的合作办学发展,强调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聚焦引进、融合优等资源,保持质量为上,努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略。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
基于教育部对外开放意见的两个关键词“加快”和“扩大”,方军副司长对中外合作办学未来发展中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合作办学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能够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第二,希望未来的中外合作办学理念能够从引进吸收向融合创新发展,与国际化教学理念接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第三,希望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更好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主旨发言2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DAAD)首席代表施露丝女士全面介绍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中德教育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果。她谈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坚持促进国际合作,普及德语学习和德国文化,为德国在中国的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提供支持,并为学生们提供留学资助服务和丰富的德语学习资源。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DAAD)首席代表施露丝
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合作办学为例,施露丝女士生动展示了中德教育深入、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并分享了德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案例。“在紧密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会为高校提供教学、教研培训,为学生提供工作和实习机会,进而得以探索出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模式”,施露丝女士分享到,“这或许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可以思考和借鉴的思路。”
主旨发言3
发布《2022年度中外合作办学年报摘要》
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受教育部国际司委托,发布了《2022年度中外合作办学年报摘要》。年报基于142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03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合作国别及地区、国内区域分布、办学层次、中方院校类别、招生方式、在校生规模、专业分布、培养模式、毕业/就业/深造、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师资建设、外籍教师、课程引进、财务管理15个方面及合作办学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呈现,宏观展示了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
安延副秘书长还为参会者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定位和职能,其承担着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开设培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责任。
主旨发言4
增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交流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以三年前对9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实地调研出发,肯定了各校的整体发展和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在“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对“让每个人都处在地球村中”这一愿景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交流、促进创新等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
马陆亭副院长指出,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与教育责任的增强,我们仍需稳步前行,构建有特色和规范的治理结构,增加合作国别,坚持用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迎接数字时代,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主旨发言5
教育的未来与西浦的探索实践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从ChatGPT对教育产生颠覆性的冲击谈起,阐述了“社会发展很快,但教授和学生转型较慢”的现状。席酉民校长表示,我们需要用面向未来的教育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而未来的教育是超越校园、超越国界、需求导向、技术驱动和人际共生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个性化、兴趣导向、终身学习、融合式、人工智能支持全民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
席酉民校长认为,当前的教育亟需转型,大学与教育亟需重塑,学习、创新和创业者社区与生态亟需营造,而西交利物浦大学希望成为中国教育转型的支点。16年来,西交利物浦大学基于国际化教育资源,将中西方教育优势有机融合,在传统高校专业技能、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精英教育(1.0),行业教育(2.0),以及将教育、研究、产业等结合起来形成产业生态(3.0)。这三种教育探索,正持续摸索着未来教育的解决方案。
最后,席酉民校长强调,为了支持学生们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大学需要有清晰的前沿教育理念和三个教育系统:“教育者主导的、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规范教育”“支持学生自我导向、满足个人追求的教育”,以及为了支持前两类教育的实现而发展的“大学的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即大学和教育超市支撑的教育生态。
主旨发言6
如何借助德国工业4.0开展高质量的中德合作办学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学院院长李庆党针对德国工业4.0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介绍了中德科技学院的概况和应对工业4.0的措施。作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中德科技学院与德国多个高层次单位展开项目合作,合作办学成就收获了中德双方领导的高度认可。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学院院长李庆党
通过工业4.0的平台化,中德科技学院为在德留学的学生党员搭建了海外“红色驿站”;组织教师赴德培训和对德交流;对标德国4.0平台化思维,建设智慧教室和实验室,搭建智能研究中心、加工中心等教学科研场所,积极组织对德交流合作。
针对提升中德合作办学质量,李庆党院长提出了将组织架构平台化、教科研平台产业链化、成立中德留学生及校友工作专班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进行国际化认证等多条宝贵建议,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借鉴。
主旨发言7
中国通识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发展机遇
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麦非文教授带来了《中国通识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发展机遇》的主题分享。他认为,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有全球意识,有独立探索、创造的精神和英明的领导力,因此昆山杜克大学提出了七大办学原则,坚持将这些培养目标融进日常教学和科研中。
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麦非文教授
麦非文教授以昆山杜克大学的特色通识博雅教育为例,分享了大一大二学生们不分专业,由教师引导学生们开展广泛的涉猎,进而寻找和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的案例;并生动分享了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开展,指出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小班教学难以规模化的困境。他表示,在之后的教学中,昆山杜克大学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课程体系,帮助更多学生了解和接受通识博雅教育。
交流互动
在研讨会交流互动环节,参会者们与分享嘉宾共同围绕“新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应对科技技术的创新”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广泛交换思路和观点,积极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献计献策。
研讨会现场实况
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二)
下午,本科及以上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二)准时开启。会议由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张剑澜教授主持,围绕“国际前沿的教学创新理念与实践”这一话题,与参会者们展开了深入、生动的研讨。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张剑澜教授
数智化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代理院长张晓军高级副教授围绕数智化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从“内观VS外观”“历史VS未来”“教育实践VS人的成长”这三个视角,生动分享了突破教育的两种路径。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代理院长张晓军高级副教授
在当前ChatGPT、物联网、大数据新兴事物颠覆传统教育和学习模式的背景下,张晓军院长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并基于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众多优秀案例,总结凝练了面向未来的十个教学创新方向。
针对高校老师们教学创新常见的挑战和问题,张晓军院长从目标、内容、场景、活动和考核等方面举例,分享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破点,并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可供参考的钻石模型。
优秀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随后,三位来自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者分享了他们的优秀教学创新案例,为有志于开展教学创新的老师和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教学创新案例1
基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程教学生态建设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黄茜副教授分享了基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程教学生态建设的教学创新案例,从古色之美到现代之炫,从传统文化到社会公益,黄茜副主任诠释了如何将社会责任感融进课程,真正做到了“从一门课的成长,到一系列教学生态的变化”,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建设教学生态圈,以“课堂+公益+科普”的模式带动思政教学,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思考并解决问题。
湖南大学黄茜副教授
教学创新案例2
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研究导向型学习项目设计与实施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于桂兰教授介绍了研究导向型学习项目设计与实施,以《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为例,分享了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研究导向型学习项目的顶层设计、实施成果、效果检验和项目的普适性。于桂兰教授指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共享型的课堂文化,可以助力学生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
吉林大学于桂兰教授
教学创新案例3
支持学生全流程自主学习和开放参与的在线实验教学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开宇教授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支持学生全流程自主学习和开放参与的在线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在线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效果,令参会者们大为震撼。王开宇教授表示,未来教育更加是开放的教育、适合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和持续的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王开宇教授
分享教学创新案例的三位老师均为第四至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在西浦大赛平台上汇聚了广泛的教学创新实践者,诞生了丰富的优秀创新优秀理念与实践。关注西浦ILEAD公众号,查看西浦大赛更多优秀教学创新案例。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将于2023年5月20日—21日在西浦举办,50组入围决赛的选手将倾囊展示他们的教学创新案例,诚邀各位教育同仁前来苏州观摩决赛,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学。
支持教师发展的教育探索
之后,三位来自国内外大学教师发展部门的负责人,分享了他们支持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举措。
上海大学国际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国际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崔巍分享了上海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格拉斯哥大学学生及学术服务部执行主任罗伯特·帕特里奇博士和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英方院长穆罕默德·伊姆兰教授介绍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能提升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李兰博士分享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师发展体系。
上海大学崔巍、格拉斯哥大学罗伯特·帕特里奇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英方院长穆罕默德·伊姆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兰博士
交流互动
在研讨会交流互动环节中,参会者们围绕“如何加快合作办学反向赋能”进行了深入讨论,张剑澜教授认为,希望育人又快又好是普遍的期望,但是教育有规律,引导需要时间,不能逾越教育本质规律,发展地太快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场研讨氛围热烈,参会者们表示受益匪浅。
研讨会现场实况
一天的会议很快结束了,参会者们依然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相互交流,或分享本校优秀经验,或提供改进建议。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开拓者、创新引领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始终将传播前沿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为已任,十几年来坚持对外分享我们探索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和优秀成果,期待与全国的教育同仁一起同心协力,为中外合作教育事业和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进而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
新媒体:王珍、马虹丽、张晓彤
审核:任毅涵
西浦ILEAD作为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
▼戳阅读原文,了解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更多详情